聚焦数字经济产业发展,姑苏实验室公开发布39个项目指南

发布时间:2021-10-29

蔡姝雯 2021/10/28 11:29来源:交汇点

交汇点讯 10月27日-29日,第十二届中国国际纳米技术产业博览会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举行。开幕式上,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公开发布39个项目指南,邀请产业界一起攻坚克难,共同解决“卡脖子”问题,为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提供硬件基础支撑。

39个项目重点指向“数字经济产业”

国家“十四五”规划提出,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,加强关键数字技术创新应用。此次姑苏实验室发布的2021年前两批共39个项目指南,靶向直指“数字经济产业发展”。

“我们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电子信息材料、能源环境材料和生物健康材料。其中,首先启动的是电子信息材料领域的项目,这些与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息息相关。”姑苏实验室副主任景震强介绍。

记者从已经公开的第一批项目指南中发现,项目主要聚焦电子信息基础材料与新器件、半导体光电、电子信息装备、功率与微波领域,旨在解决前沿基础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。

5G技术是全社会向数字化转型的基石,针对6G研发的布局也已全面拉开帷幕。通信技术的发展对元器件提出了轻量化、高集成化和高频化的要求。此次发布的“面向高频器件应用的介质材料研发”项目,就是希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,研发出面向高频(毫米波)应用的低损耗微波介质陶瓷,及相关配套的电子浆料,实现在5G/6G关键基础材料上的自主可控生产。

“我们从物联网、人工智能、未来通信等行业未来发展需求出发,联合企业开展光电传感器、材料计算、太赫兹等方面的研究,从材料角度来实施相对前沿的探索项目,通过材料的优化,让一些器件达到国际顶尖水平,为我国及我省的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提供硬件基础支撑。”姑苏实验室战略规划部部长李顺峰说。

企业肯“带资合作”,才是好项目

39个项目指南如何凝练而成?景震强介绍,实验室以国际前沿为靶场,以国家任务为靶盘,以市场需求为准星,确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方向。“和传统的实验室机构不同的是,我们更强调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,重点解决我国材料领域的战略性产品的需求、战略性产业的需求和未来科技和产业的问题。”

此次发布的项目指南更多聚焦在未来产业技术上,属于定向攻关项目。针对此类项目,姑苏实验室设计了一个新的项目运行模式——成果交易前置。有意向合作的企业需“带资进场”,姑苏实验室按照1:1的比例匹配经费,双方共同在姑苏实验室立项,开展项目研发。

“我们希望在立项阶段就引入产业界的参与,企业愿意带着资金进来合作,共担风险,才证明这个项目是真正的有用。”李顺峰说,“带资合作”实际上是企业预付成果转让费,项目实施过程产出的成果在满足一定条件后将转让给合作单位,姑苏实验室并不持有成果。“也就是说,把知识产权成果交易前置到立项阶段,通过这样的方式,解决科技经济‘两张皮’问题。”

与此同时,姑苏实验室也希望通过联合立项,积聚高科技企业的高级人才资源,为实验室锻炼出一批能够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的科研团队。“每个立项项目将设有项目总指挥、项目总师和项目总务这三个重要角色。”李顺峰介绍,总指挥一般由企业方担任,负责把握项目的总方向,确保项目能够真正地服务产业化;总师则负责解决项目的科学问题、技术难题;总务则是‘后勤总管’。通过这个“铁三角”组合,带领团队协同进行科研攻坚。

7大项目组40余件展品集中亮相

其实,自去年6月30日成立以来,姑苏实验室聚焦数字经济产业的基础材料与器件,深入对接行业需求和国家需求,已经推进了一批相关项目的立项。比如“材料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驱动的材料研究”项目,就是把积累的材料大数据用人工智能算法进行分析,预测尚未发现的新材料的性质,通过AI赋能、数据驱动,探索新材料的开发,推动数字经济产业发展。

此次纳博会展区现场,姑苏实验室的7大项目组40余件展品集中亮相:纳米气体传感器、量子点墨水及QLED发光器件、固态纳米孔基因测序芯片……吸引眼球无数。

在一台憨态可掬的带嗅觉功能的机器人面前,姑苏实验室“G2119”项目参与方负责人吴庆乐告诉记者,这台机器人内置“电子鼻”即人工嗅觉芯片,可以快速判断及识别周围环境状况,比如通过气味识别不同食物的种类,并对它们的新鲜程度进行判断,可用于家用冰箱,也可以在产品生产的品质控制方面发挥作用。“目前我国人工智能在视觉和听觉方面发展较快,但在嗅觉、味觉和触觉方面发展还比较慢,我们企业利用自身在气体传感器领域的优势,投入资金跟姑苏实验室合作,进行气体传感器阵列芯片研究,正是看准这个领域产业化发展的前景。”

据了解,截至目前姑苏实验室组织立项项目29个,与行业龙头企业签订合同提前交易成果,吸引企业研发出资超6亿元。

新华日报·交汇点记者 蔡姝雯

编辑: 叶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