嗅觉漫谈二三事

发布时间:2022-01-07

作者:G2119项目 方寒冰

嗅觉的熟悉与陌生

芳香四溢或者臭气滔天,生活中的气味无处不在。令人惊奇的是,嗅觉识别和记录气味的基本原理,直到2004年诺贝尔生理学的颁布,这一秘密才公诸于世。通常,当鼻中嗅细胞受到挥发性物质的刺激,产生的神经冲动沿嗅神经入大脑而引起嗅觉。嗅细胞中的嗅觉受体只有约1000种,且每种受体仅能探测有限数量的气味物质。但是大量的受体组合形成特征性的气味识别模式,从而形成辨识和记忆各种不同气味的基础。1


嗅觉的模仿与实现

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延伸感官能力的历史。望远镜,显微镜,照相机的系列发明,将图像信息的感知与存储发挥到极致。对气味,嗅觉的深入研究,有望在食品鉴定,空气检测,呼气健康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。因此,人工嗅觉的开发显得尤为必要。通过仿生工程,不同气敏材料所搭建的阵列模仿各种嗅觉受体,从而灵敏且有选择性地记录识别各种气味。

 

纳米复合气敏材料给人工嗅觉提供了广泛的材料选择。 首先,纳米材料特有的巨大比表面积,给材料与气体分子提供了充分的接触空间,同时将气体本身的化学信号转换成电信号。根据需要,同一材料可制备成纳米颗粒,纳米线或者纳米片。通过掺杂或表面修饰工艺,可使材料获得特定的灵敏度,选择性和稳定性。复合材料的开发,有的提供支撑骨架,有的调控导电能力,有的制造活性位点,有的类似胶水,将不同组分黏附在一起。总之,对气体分子的传感,可以一定程度做到量身定制。

 

人工嗅觉的实现,也离不开大数据算法的加持。气味的识别干扰多且复杂。以燃脂健康应用为例,由于运动后的脂肪代谢,呼出的口气中含有较高含量的易挥发气体丙酮,2通过构建丙酮含量与燃脂之间的映射关系,可有效评估运动后脂肪的代谢量。但应用场景实现的难处在于,口气中包含种有机物气体,并且燃脂代谢程度,还与人的性别,体重,年龄,饮食等各种维度的变量相关。大数据算法通过采集海量的目标人群基本信息和运动后的数据,能够实现涵盖多种变量的算法,构建所需映射关系。


嗅觉的未来与畅想

人工嗅觉的终极目标是气味播放机的诞生。脑机工程的突破后,记录的场景气味信号,直接发送给大脑。比如,回家之后,播放一味松鼠桂鱼,或者Miss Dior,这可能是餐饮界或者美妆业的灾难。


参考文献

1. Buck, L., & Axel, R. (1991). A novel multigene family may encode odorant receptors: a molecular basis for odor recognition. Cell65(1), 175-187.

2. Righettoni, M., Tricoli, A., Gass, S., Schmid, A., Amann, A., & Pratsinis, S. E. (2012). Breath acetone monitoring by portable Si: WO3 gas sensors. Analytica chimica acta738, 69-75.